顆粒現象 |
涂料細度不夠;壓縮空氣未過濾或過濾不當;涂料變質,如漆基析出或粗,顏料分解不佳或產生凝聚,有機顏料析出,閃光色漆中鋁粉分散不良 |
嚴把涂料質量關,使用前必須過濾;對于少數細微顆粒,采用1500目以上水砂紙打磨修飾,顆粒過大時或面積大時用800目水砂紙打磨重新噴涂 |
底漆與清漆層間附著力問題 |
第一道底漆的表面張力低于第二道罩光清漆 |
塑膠底漆在生產過程中的表面張力不應太低,能與底材咬合最佳為止,并使面漆對底漆的潤濕性良好,兩層涂膜要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層 |
針孔現象 |
清漆精制不良,內部存在雜質;涂料揮發過快,且用量較多;涂料表面張力過大,黏度高,流動性差,氣泡釋放困難;被涂覆塑料件未冷卻,閃干時間過短,使濕磨中溶劑急劇蒸出;涂膜噴涂太厚且表干過快;作業環境溫度太高或噴涂時有水分帶入涂料中;閃干不充分,烘烤升溫過快;涂料長時間攪拌,形成無數細微空氣炮;顏料分散不良 |
嚴格控制涂料質量;加入揮發性慢的強溶劑如CAC、環己酮等可減少針孔現象;延長閃干時間;成膜后自然靜置一段時間再進入帶有溫度梯度的烘道進行烘烤;控制攪拌時間;加入合適的分散劑 |
氣泡和氣孔現象 |
氣孔是涂膜干燥過程中滯留于涂膜的氣泡強行突破涂膜逸出時留下的泡孔。未破而使涂層隆起的成為氣泡。氣泡可以使涂料攪拌時形成的空氣泡,或者是干燥時溶劑急劇揮發形成的溶劑氣泡 |
嚴格控制攪拌強度;涂料的制作過程中加入合適的助劑使氣泡破裂 |
發花現象 |
在涂膜干燥過程中,由于表面張力差驅動的對流所造成的顏料分離效應。顏料和填料粒徑差、體系中各物質的表面張力以及各物質的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
仔細選擇顏料、填料,使所選用的顏料、填料的粒徑要匹配;通過仔細選擇潤濕、分散劑以縮小顏料、填料與涂料體系之間的表面張力差并使各物質的親水親油平衡值從分匹配 |
浮色現象 |
顏料的密度和大小不同 顏料絮凝 濕膜厚、基料黏度低和溶劑揮發速率慢 |
避免絮凝;采用低密度細顏料;用揮發更快的溶劑和黏度更高的基料 |
露底現象 |
涂料遮蓋力差;涂料兌得太稀或噴涂的濕膜太厚、噴涂膜厚不均勻 |
涂料使用時將沉降的顏料充分攪起;嚴格控制正常噴涂手法進行噴涂;中涂的顏色最好與面漆相近 |
發白現象 |
施工車間的濕度過高;溶劑揮發速率過快;噴槍的壓縮空氣含有水、油等 |
安裝濕度調節器以控制環境濕度;加入適量高沸點、慢揮發強溶劑以調整溶劑配方;除去壓縮空氣中的水分,定期排放空氣壓縮機和油水分離機的油水。將塑料工件加熱到高于環境溫度10 ℃也可以減弱發白現象 |
鋁粉漆色調不均勻 |
金屬閃光漆中鋁粉含量太低,遮蓋力較差,涂料的定模能力差;涂膜的表干時間太長;底色漆噴的薄厚不均勻或者漏噴、現露底色;“濕碰濕”工藝的間隔時間太短;噴涂時空氣壓力太低,涂料霧化不良或空氣壓力太高,使片狀鋁粉變形 |
在鋁粉涂料中加入鋁粉定位劑或醋酸纖維素酯;調整相應的工藝時間;閃光鋁粉漆應該采用較低施工固體分和施工黏度噴涂,使用專用噴槍均勻噴薄。以約8 μm干膜厚度噴涂兩道,并經充分閃干后再噴涂清漆 |
附著力問題(剝落現象) |
底材沾有脫模劑、油污、水或太光滑等;底涂層放置太久,重涂間隔周期太長或涂層烘烤過度;底、面涂料不配套;底漆涂層含有硅油類助劑、表面張力過低;塑料表面的預涂底漆品種選用不當 |
對底材或舊涂膜進行適宜的表面處理;選擇適宜的底、面涂料和預涂底漆 |
慢干和返黏現象 |
涂料中溶劑揮性差;底漆未干透就涂面漆;施工濕度太大,氣溫太低;涂料中混有其它雜質或催干劑添加量不夠;固化劑配比錯誤 |
嚴格控制施工工藝和施工環境;加入適宜的催干劑 |
涂膜光澤低 |
涂料中樹脂之間、樹脂與助劑之間混溶性差,涂膜霧蝕而失光。顏料分散不良,涂料細度差或色漆的顏料體積濃度較高,樹脂含量低。溶劑的溶解性差。底材粗糙多孔,對涂料吸收量大。采取打底漆進行封閉處理。底漆層粗糙不平整,或打磨用的砂紙太粗。烘房內空氣污濁,或烘烤溫度過高而失光。面漆或罩光漆噴涂的太薄。面漆或罩光漆未干就拋光修飾 |
加入適宜的潤濕分散劑;采用溶解性的溶劑;采取打底漆進行封閉處理;調整涂漆工藝參數或選用較細的水砂紙打磨;增加面漆的厚度,對提高光澤度、平整度和整體裝飾性都有極大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