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狀:
國外:20世紀80年代以前,納米TiO2的研究開發目的主要是作為精細陶瓷原料、催化劑、傳感器等,需求量不大,沒有形成大的生產規模。80年代以后,開發的納米TiO2用作透明效應和紫外線屏蔽劑,為納米TiO2打開了市場,使納米TiO2的生產和需求大大增加,成為鈦白工業和涂料工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日本、美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對納米TiO2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實現納米TiO2的工業化生產。目前全世界已經有十幾家公司生產納米TiO2,總生產能力估計在(6000~10000)t/a,單線生產能力一般為(400~500)t/a。近幾年,有關納米TiO2的新建裝置已很少報道,主要是已建成裝置的生產能力已遠遠超出市場的實際消費量,多數廠家處于開工不足或停產的狀態。主要原因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納米TiO2制備和應用技術還有待于提高,技術要點和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國際上納米TiO2的價格為(30~40)萬元/t,其成本大致是銷售價格的2/5,原料和工藝路線的選擇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因素;②納米TiO2的晶型和粒度控制技術;③金紅石型納米TiO2的表面處理技術;④納米TiO2應用分散技術;⑤納米TiO2應用功能的提升技術;⑥納米TiO2產業化成套技術。由于以上條件的制約,使得納米TiO2的應用和發展受到限制。
國內:我國納米二氧化鈦的研究起步較晚且產業化渠道不夠暢通,使得生產剛剛步入產業化階段,國內市場剛剛建立。產業化過程中,在中試、工程放大、應用研究、市場開拓、工業化生產等方面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有幾方面:
第一,科技轉換介面不暢。中國大多數企業都是生產型企業,缺乏持續創新和應用開發能力,所以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術。選擇的介面是產業化鏈條中十分靠后的階段,另一方面科研單位往往認識不到或者無力做到從實驗室成果到實施產業化這一更加復雜的工程化系統化的工作,無法潛心于后續的應用開發和技術支援,介面選擇又十分靠前。這兩者介面的差異,使得納米材料的產業化受到嚴重的影響。
第二,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小試、中試和工業性試驗的投入比是1:10:100,巨大的資金需求成為實現工業化生產的巨大障礙。這使得實現納米二氧化鈦的產業化必須走融資的道路。其中風險投資是促進納米二氧化鈦產業化的重要渠道。而我國的風險投資公司從事風險投資業務時間較短(最長的不超過五六年),實力較弱。而海外投資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業務開展也處于摸索階段,選擇的投資領域主要是具有一定規模,能夠有望迅速在國外上市的企業,對處于發展初期的企業還很少投資。從整體上看,現有規模的風險資本還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而且各個公司投資的行業分布廣泛,公司間還少有競爭,而且在競爭能力上面還沒有占據絕對優勢的公司。整個風險投資行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因此如何順暢科技產業介面和融資是納米二氧化鈦產業化過程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