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因經濟實力、營銷運作的成熟化,帶著天然的優越感進入市場,但跨國公司在市場的競爭,也并非所向披靡、無可抵擋,事實上,因傲慢與隔膜導致水土不服而敗退的案例,與成功案例一樣多。從30年市場的競爭實態及跨國公司在的營銷實踐看,在所有開放競爭的行業,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戰績,可謂半斤八兩,二者打個平手。
跨國公司“超級變臉”
跨國公司進入,確實帶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甚至傲慢,這是源于對其資源優勢、品牌歷史、產品優勢、管理系統的自信。但十年之間,跨國公司在經歷了一路領先、水土不服到入鄉問俗的大轉變。
1.收購為上策。西方商業遵循一個著名的定律:戰勝不了的敵人就是朋友(據說出自鋼鐵大王卡耐基),這句美國式的商道與“只有永恒的利益”的英國式商道同樣著名。這些商道思想直接影響了跨國企業將兼并(M&A)作為市場競爭上策的思維。從歐萊雅收購小護士,到百勝收購小肥羊、雀巢收購銀鷺、徐福記,收購優質本土公司,并延續本土品牌操作模式,逐步改造供應鏈、管理系統等,是跨國公司本土化最成功的落地方式。
2.市場下沉?鐕具M入之初,產品價格普遍高于本地產品,造成銷售集中在一、二線發達城市的現象。隨著城市化的飛速進展,三、四線城市成為消費基數、購買力、市場啟動速度、營銷ROI(投入產出比)都很理想的“新興”市場。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都進行了三、四級市場的渠道下沉、終端精耕,搶灘新興商圈、賣場、零售終端等。
3.產品本地化與產品線延伸。產品本地化是跨國公司開始以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對其產品內容、包裝等進行改造。嘉士伯從2005年起,開始推出清爽的“冰純嘉士伯”(Chill),迎合消費者的口味?系禄欠步引入油條、豆漿、皮蛋瘦肉粥等中式快餐產品。汽車、體育用品等品牌普遍采取這種品牌策略,如耐克的高爾夫系列,寶馬、奔馳的不同系列車型,目的都是要“通吃”品類各價格帶的主流消費空間,壓縮本土品牌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