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涂料網訊:
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行業,與一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ぎa業由于規模體量大、產業鏈條長、資本技術密集、帶動作用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等特征,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在美國,化工產業是第一大工業產業,在德國、日本、韓國等制造業強國,化工產業都是排名前三的重要工業產業。
我國于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化工大國,主要基礎大宗產品產量長期位居世界首位或前列。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化工產業存在結構不優、技術水平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環保壓力大、安全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急需借鑒發達國家化工產業發展的經驗,特別是在安全環保治理方面的做法,加快推動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促進化工產業向更高質量水平邁進。
20世紀80—90年代,德國化工產業曾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人們“談化色變”,恨不得將化工企業“一關了之”
當前,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出臺了很多環境方面的政策、法規,同時環境執法力度也在逐步提高?梢哉f,“綠色化工”已經成為全球化工產業發展的潮流。
通過提高環保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發達國家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是通過提高環保標準,迫使行業從基礎型、高污染逐步向清潔型、高技術含量轉變。比如,二戰以后,美國工業發展導致大氣及水體污染嚴重。由此,美國開啟了污染防治進程,通過建立監管機構、提高技術標準水平、采用經濟激勵、調動公眾參與等多種措施逐步改善了生態環境。英國治理大氣污染也是通過加強科學研究、制定嚴格標準、積極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擴大清潔燃料使用等綜合治理,才最終取得成功。需要指出的是,發達國家促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環境治理是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并非一蹴而就,一般經歷了30—50年的歷程,英國更是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努力。
通過嚴格的法律法規保障化工產業健康運行。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法律手段,通過制定嚴格的環保法律法規,促進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如英國在治理大氣污染過程中,連續出臺了《煙塵禁止法案》《德比法案》等多個法案促進重化工業轉型升級和污染治理。德國制定了《聯邦污染防治法》作為安全環保工作的基本大法,與《聯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聯邦污染防護條例》《處理有害物質的特殊規定》以及歐盟《塞維索II準則》等共同構成化工企業安全、環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對化工企業從規劃、建設、運行直至廢棄物處置全生命周期過程的安全、環保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統一完善的法律框架體系可有效避免法規不一、標準不一、政令不一的問題,并給予企業透明、公平公正的預期,有利于政府部門協調對化工企業、化工園區的安全、健康、環保、消防、設備等工作的監管,也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
重視發揮行業協會和民間機構的作用。德國高度重視行業自律、公眾和行業協會參與等對化工產業升級的作用。行業自律組織的高度發達,不僅有效地促進了行業健康發展,在安全技術研發推廣、安全管理及行業自律監督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也為化工業提供了前沿的技術研發和高素質的人才基礎,確保了德國化工業的長期安全、健康和高品質發展。另外,民眾的廣泛參與,也使整個社會的安全意識、安全文化、對政府的認同得到明顯提升。
以公開透明的溝通機制消除公眾顧慮。在20世紀80—90年代,德國化工企業也曾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人們“談化色變”,恨不得將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但通過長期堅持安全環保標準和公開透明的溝通機制,德國化工產業最終取得了全社會的信任。如,巴斯夫化工園始終秉持“將經濟成功、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在全球范圍的大型生產基地周邊,設立社區咨詢委員會,在生產基地管理層與周邊社區居民之間,搭建起開放而坦誠的對話平臺,做到了與周邊鄰居的定期主動溝通。
近年來,我國化工產業突出生態環保導向,取得很大成績,但綠色發展、安全發展仍任重道遠
近年來,全球化工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化工產業格局正向亞太地區尤其是我國集中。最近,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發布報告顯示,化工幾乎涉及所有的生產行業,通過直接、間接和深度影響,估計為全球生產總值貢獻了5.7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7%。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地區表現尤其搶眼,2018年中國化工產品銷售額占全球比重超過40%,是2005年(11.6%)的3倍多,超過后面9個國家銷售額的總和,是北美地區和歐盟市場銷售額的總和。展望未來,亞太地區尤其是我國,將成為全球化工產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源。
然而,在發展高質量綠色化工方面,我國化工產業仍存在一定差距。
創新重視不夠。根據歐洲化工協會統計,2017年歐美發達國家化工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重在1.8%左右,日本更是高達4%,而中國化工行業研發投入占全行業銷售收入比重較低,尚不足1%。從專利申請量看,中國化工企業專利申請量逐年增長,但發明專利中跨國公司占比明顯高于中國本土企業,且跨國公司的發明專利大多分布在下游的煉制和化工領域,而中國本土企業大多分布在油氣開發等上游領域,在專利實施率和轉化率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
競爭優勢不強。雖然近年來我國化工行業整體規模快速壯大,但企業競爭力、贏利能力、人均收入等方面指標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在人均收入、人均利潤等部分指標上,我國企業不足全球領先企業的1/10。加快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是我國化工產業必須下大力氣補齊的短板。
一體化程度不高。幾乎所有跨國公司的發展戰略都貫穿了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如德國巴斯夫化工園的一體化理念,誕生于其位于德國路德維希港的一體化基地,之后該理念不斷完善,并推廣到其位于南京和馬來西亞的一體化項目。?松梨诠90%以上的化工生產、煉油和天然氣生產都實現了一體化。而國內化工企業一體化程度亟待提升,部分化工園區產業門類混雜,化工企業毗鄰食品企業的現象比比皆是,一些化工園區雖然都是化工企業,但彼此之間產品沒有關聯。
綠色發展任重道遠。近年來,我國化工產業突出生態環保導向,推進綠色發展取得突出成績,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資源能源消耗總量高,“三廢”排放量大,特別是石化行業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高,近年來占工業源VOCs排放量的比重超過40%,成為VOCs治理的重點行業。此外,由于石化行業原料種類多、工藝路線長,產生的廢物種類多、成分復雜、處理困難,造成污染治理難度較大,安全環保事件時有發生。部分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安全環保意識薄弱,投入不足,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落后,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突出。
應通過長期堅持安全環保標準和公開透明的溝通機制,推動我國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化學工業的發達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化工產業已進入成熟期,具備了高質量發展的雄厚基礎,應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綠色化工的發展經驗,推動我國化工產業實現新突破。
加快推動化工企業入園發展,實現上下游一體化;@區要形成綜合競爭力,必須重視內部一體化發展,增強成本意識,盡量形成產品原料互供,將各個工廠用管道相互連接,形成增值鏈。要充分考慮利用化學工藝流程所產生的能量轉換為蒸汽,為其他工廠的生產流程提供能量,推動生產、能源、廢物流通、物流以及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最優。要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嚴格準入、一體化管理”的原則,做好園區的規劃選址和企業布局,嚴格園區內化工企業安全準入,加強園區一體化監管,推動園區與社會協調發展。要建立“責任明確、管理高效、資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園區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將園區內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降到最低,強化園區內企業的安全生產管控,夯實安全生產基礎,加強應急救援綜合能力建設,促進園區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
通過標準、法律法規引導企業和公眾預期,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國外化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被社會“誤解”的過程,但通過長期堅持安全環保標準和公開透明的溝通機制,最終取得了全社會的信任。我國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要重視通過環保標準和法律法規引導企業減量、達標排放,實現綠色發展。當前,我國化工產業仍處于項目集中上馬的快速發展階段,與公眾的溝通還停留在粗放、無序的階段。要學習借鑒國外企業的先進做法,重點在項目規劃設計、選址、施工和生產運營全過程中,與公眾特別是周邊社區居民順暢溝通,邀請主流媒體、公眾等參加企業咨詢委員會,及時了解企業發展動態,為企業發展提供咨詢建議。
鼓勵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增強產業發展持久動力。當前國內較先進的大型石化園區項目,大多以引進技術為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有技術數量不多。而一些小化工園區更是成為落后產能的集聚地。區域研發投入和科技人員比例與國外園區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以德國路德維希港巴斯夫化工園區為例,園區內共有員工3.2萬多人,其中研發人員有5000多人,占總人數近16%。而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園區如南京化工區,企業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也僅為10%?梢,我國化工產業仍需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應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通過各種手段支持企業建立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著力組織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通過提升園區項目入園門檻,優先選擇有自主創新技術、產品能填補國內空白的項目。同時,加快園區創新載體建設,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和若干產業創新中心,加速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
完善市場化機制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國外一般采用市場化的方式促進化工產業健康發展,通過發揮協會作用、建立市場化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同業公會制度等,充分調動企業安全生產、綠色升級的積極性。如德國建立國家安全監察和工傷保險同業公會監察的雙軌制模式,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企業安全生產仍處于制度建設初期,工傷保險杠桿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安全生產事故預防“兩條腿”走路的大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政府主導色彩較濃,企業尚沒有從被動應付檢查模式向主動自主管理模式轉變,工傷保險杠桿在安全生產工作中還有很大作用空間。應積極推動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社團組織、化工企業、化工園區聯合建立行業自律組織,通過優化的關系網絡、技術聯盟,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開展行業自律監督。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產業政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