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化工市場極度低迷,企業經營進退維谷,十之七八在虧損,運營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固然有內外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但根源在于行業已經“病體纏身”,而病因正是企業經營理念偏離、市場規則的誤讀和營銷模式陳舊等。一言以蔽之曰,市場中有三大“陷阱”正讓企業越陷越深。
陷阱之一,市場盲從與價格屈服。在許多企業看來,市場經濟就是服從經濟,市場有什么要求,企業就怎樣去做;同時,在充分競爭下,產品由市場定價,企業話語權越來越弱。乍一看,這種認知似乎非常符合市場規律,是尊重市場的典型表現。
實際上,細究之下這種認知絕對有失偏頗。誠然,作為商品生產者,無論企業是否強勢,最終都無法與市場相悖而行。但是,經濟學也告訴我們,產品價格的決定因素有二:一是產品內在價值即制造成本,二是供需關系。在當前供應嚴重過剩背景下,決定產品價格的往往是后者。顯然,行業要想改變低效率運行局面,必須改善供需關系,實行總量控制;企業如欲改善經營狀況,就不能隨心所欲放縱產量?梢,企業不僅要明白市場定價,還要熟稔供需關系,否則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自入陷阱而不察,注定要吃虧。
陷阱之二,膜拜規模經濟與輕視邊際效應。許多企業認為,只有取得較大生產規模,才能降低單位成本,憑借規模效益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因此,近十年來我們看到了轟轟烈烈的擴能大潮,企業為欲取得所謂的龍頭地位而你追我趕。于是,在這種經營理念指導下,脫離實際的過量供應沖擊市場,競爭的唯一結果就是價格脫離價值,讓企業陷入虧損的泥潭。
現在,很多企業希望裝置負荷高一些,可以多分攤部分固定費用。若從管理會計學角度分析,這是沒有問題的。構成產品制造成本的,除了原輔材料、水電汽等可變費用,是與產量沒有關系的;另外就是諸如工資及附加、設備廠房折舊等規定費用。在固定費用總額不變的條件下,產量越高分攤到單位產品的固定費用就越少。企業為攤薄固定費用而竭力提高負荷率,卻忽略了過剩產品競相壓價帶來的價格損失。或許,后者比前者的損失更大。
陷阱之三,產銷倒掛與“抽血”保市場,F在,多數企業產銷倒掛,但卻咬著牙硬撐;若問其故,無外乎千篇一律地回答說,是為了維護用戶關系和保留市場份額。在這些企業看來,爭取用戶很難,丟掉客戶極易,今天做出點犧牲,是為了明天有生意做。因此,為保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不丟失客戶,委屈求全就成為常態。
誠然,恭奉客戶并不錯,維護經營關系也實屬必要,但問題是,如果企業在市場上長期這般經營,恐怕就兇多吉少了。正如一個非常強壯的漢子,如若每天對其抽血,恐怕早晚也會被抽盡血液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