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建筑裝飾材料行業協會、廣東省建筑裝飾設計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洽談會2015建材家居產業發展論壇(春季)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在論壇過程中,著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郎咸平依舊帶有其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展開評論式演講,以百姓經濟為基礎,深切觀照大經濟生態下的尋常生活;以全國地產發展態勢為基礎,指明中國建材制造企業的路在何方。
透過不同現象與事件,深入淺出,抽絲剝繭,得出“制造業危機爆發導致經濟大蕭條,且將持續惡化”的結論。經濟大蕭條,全國稅收增長率銳減,一連串讓人失落的數據背后,我們還能做什么?
郎咸平教授說,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時期!而大環境下的大蕭條正在醞釀具有資訊差異化卓絕知識的企業家,產業升級和加速投資才將是突破口,創新是唯一出路。
中國樓市:進入發展常態化
在剖析過程中,郎咸平引用了大量的調查數據作為依據,對影響國計民生的建材上下游行業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中國絕大多數行業產能過剩的大黑洞。其中,不銹鋼行業過剩60%,造船行業過剩91%,光伏行業過剩95%,服裝行業更是觸目驚心的500%。而作為水泥、公路、涂料等建材行業,也是產能過剩30%。
從近年來房地產發展形式來看,目前中國地產行業產能過剩也達到了23%。然而從去年以來,中國樓市走進了“好的搶,壞的跌”這一常態化發展規律,不再步入過去“只升不跌”的怪圈,這也符合當下經濟學發展規律。隨即,郎咸平從北京、上海、廣州、杭州、丹東等一二三線城市樓市房價和成交量的對比,佐證了自己的觀念。
因此,這對于中國建材涂料行業,也必然是一個挑戰。
中國制造:工業4.0時代推進“3+1”整合
對于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所處的尷尬位置,郎咸平教授用“日本馬桶蓋”的案例,指出了中國制造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作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攀升的同時,在工業制造方面,仍然底氣不足。
現實情況是,我國雖然已經步入一個制造大國,但仍然以代加工為主,研發、創新明顯不足,也常常被冠以“廉價”、“低檔”的帽子,離工業強國的道理仍然漫長。就拿涂料行業來說,從最新中國涂料工業協會年會獲悉,2014年中國涂料工業總產量已達1648.19萬噸(1344家上規模涂料企業),比2013年1106家上規模涂料企業實現的1303.3萬噸產量增長7.9%;全球涂料網了解到產值3867.59億元(1970家上規模涂料企業),同比增長11.9%,比2013年1920家上規模涂料企業的3416.8億元增長了13.2%(非同比)。預計2015年產量增速很難回到兩位數時代,可能與2014年的7.9%基本相當,與國家GDP7.0%基本持平,涂料行業的增長率會進入6%~8%的振蕩期,這就是涂料行業的新常態。
但實際上,中國涂料行業產品同質化、概念炒作、產能過剩,尤其是結構性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困擾中國涂料人已經不是三年兩年,轉型升級也已成為行業人士的共識。在郎咸平教授看來,對于中國建材制造業來說,單一的制造和生產已經跟不上時代,只有將信息化、網絡化與工業生產相融合,才能提升效率、加強創新研發,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2014年初,工信部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根據國務院的額要求,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也被視為中國打造工業強國的路線圖。去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期間,中德雙方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雙方一致決定更多關注未來領域,如電動汽車、高能效智慧能源控制/智慧家居,進一步深化兩國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合作。“工業4.0”給中國工業生產和商品消費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產品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周期縮短、價格下降、對客戶定制產品的反應更快、產品實現按訂單生產而不是盲目生產再費力推銷、資源更優化、能源效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更高。這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是不謀而合的。
那么,中國建材制造企業該如何把握“工業4.0”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呢?郎咸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未來低迷環境之下,建材產品仍然是二三線城市的剛性需求,但消費者會更理性,更需要物美價廉的好產品。”房子太貴了,買完房,消費者的錢包就掏空了。因此,業主在購買建材時,總希望找到物美價廉的產品,而整個建材行業又面臨原料上漲、人力成本上漲、賣場租金上漲等一系列直接問題和國家房產調控的間接影響。“所以電商火了,電子商務對傳統賣場的沖擊逐漸增大,這絕對不利于中國建材行業的正常發展,但又無可奈何。所以對建材廠商而言,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如何減少成本,保證產品正常投入市場運營的前提下給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是目前最需要考慮并解決的問題。”
最終,郎咸平主張從過去傳統的“6+1”模式,優化到“3+1模式”。傳統的“6”是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6大流程,“1” 是這一模式中最初的“制造”環節。而“3+1”模式則為“捆綁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并建議堅持走品牌化發展路線,能保證中國制造企業更為靈活應對調整,規避市場經營風險,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